小说复习之结尾的类型和表达效果
【来源:易教网 更新时间:2025-03-29】
1.出人意料式结尾:这种结尾使主人公命运、情节陡然逆转,突然让阅读者的心理情境发生出人意料的变化,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回味无穷,发人深省,久久难以忘怀,并借此深刻地反映主题。
答题格式:①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在情理之中。②突出人物形象;③使平淡的故事陡生波澜,使行文富有变化,撞击读者心灵,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耐人寻味;④有利于表现……的主题;使主题更加丰富。
2.卒章显志式结尾:①解释前文……的悬念,显得合理自然,水到渠成。②解释了……的主题或创作意图。
3.戛然而止式结尾:①通过留白(留下空白),让读者去想象,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艺术想象空间,耐人寻味;②为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留下了空间。
4.悲剧式结尾:①与前文的美好情景形成鲜明对比,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②能更好地塑造人物……的性格;③有利于表现……的主题;深化小说……的主题;④结局令人感动(惋惜),引发读者对……的思考,耐人寻味。
5.喜剧式结尾:①情感体验上,符合主人公(作者、读者)的理想愿望和情感追求,使读者产生阅读的欣慰和愉悦感;②主题上,彰显人性(真善美、道德、法律、社会、人民、真理、宽容、智慧)的巨大力量,反映人民(作者)对幸福美满人生的向往;有利于表现……的主题;深化小说……的主题;
③表达效果上: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6.首尾呼应式结尾:使小说内容完整,结构紧凑严谨,强调……的主题,加深读者印象,引起读者共鸣。
7.以景作结式结尾:暗示情节发展或故事的结局;升华或深化小说的主题、情感;烘托人物形象;与开头的景物描写形成首尾圆合之势,首尾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留给读者以无限想象的空间。
8.以人物心理描写或行为神态描写作结:表现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或矛盾的心理;展现人物性格,烘托或丰富人物形象;含蓄地表达主题;引发读者思考。
此类题型常见的问法为:如“结尾设置颇具匠心,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答题思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先判断是那种类型的结尾形式,然后从再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这样的结尾,是否是情节的必要组成部分,能推动情节的发展;
2.是否有助于准确地表现主题,升华主题;
3.是否有助于突出人物的形象,表现人物性格或命运;
4.是否有助于情感的表达。
常见题型:
(1)作者在结局上的这种处理是否合理?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2)有人说,文中故事情节的安排不尽合理,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说说你的看法。
(3)有人认为小说的某一部分情节是多余的,请谈谈你的看法,并简要说明理由。
(4)小说的某一情节有人认为让人感动,也有人认为有些做作。你的看法呢?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解题思路:
(1)考虑情节自身的关联性。
(2)考虑情节的发展是否符合人物性格特征和发展变化的轨迹。
故事情节的安排往往是为了更好地刻画人物表现人物的性格。
(3)考虑情节的发展是否有利于表现主题。
情节的安排最终是为表现主题服务的,探究情节的作用,要结合其如何更好地表现主题的。
(4)考虑情节的安排是否符合生活逻辑和艺术逻辑。
答题模式:
总说特点+具体分析(结合情节、人物、主题)+结论。
下面重点解说“探究结尾的艺术”
1.小说结尾的类型及其作用(效果)
(1) 以故事情节自然收结
(出人意料结局、悲剧结局、大团圆结局、戛然而止结局。前面已讲,不再赘述)
(2)以景作结。
作用:①暗示情节发展或故事的结局;②升华或深化小说的主题、情感;③烘托人物形象;④与开头的景物描写形成首尾圆合之势,首尾呼应;⑤言有尽而意无穷,留给读者以无限想象空间。
(3)以人物心理描写或行为神态描写作结。
作用:①表现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或矛盾的心理;②展示人物性格,烘托或丰富人物形象;③含蓄地表达主题;④引发读者思考。
2.探究“结尾的艺术”的答题角度
脑子里时刻铭记“四循环+读者法”
如下:
①这个结尾水到渠成,是当时环境下发展的必然结局;(环境)
②从情节上,交代出故事结局,使文章内容更丰富;(情节)
③从人物塑造上,很好地展现了人物的×××形象,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人物)
④从主旨上,这个结尾升华了×××主题,使主题更深刻;(主旨)
⑤从艺术手法上,结尾为文章增添神秘色彩/引人回味/出人意料等。(艺术手法或从读者感受角度)
(提示:要特别注意“戛然而止结尾”及出人“意料式结尾”的作用。)
简而言之:探究小说结尾三要领
①弄清结尾的内容特点。
②弄清结尾的写作手法。
③分析结尾这一特殊情节与标题、全文情节的关联,对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主题的作用,结尾所产生的审美效果与读者效果。
例1(江苏《一个圣诞节的回忆》)
请探究小说结尾的表达效果。(6分)
答案:
①呼应开头,让小说形成完整的结构;
②对冬日清晨的环境描写,让“我的朋友”的辞世带上感伤的色彩;
③清冷的氛围与“我的朋友”欢快的话语形成反差,增添小说的张力;
④叙述语言克制,蕴含着强烈的情感。
名师点睛:
探究小说结尾的表达效果一般需围绕人物、情节(结构)、环境、主题思考作答。
从结构来说,“我的朋友”说的话首尾呼应,使小说结构完整;
从环境来说,“树叶光光、没有小鸟”是凄凉、清冷的,这和“我的朋友”热情的话形成强烈反差;
从主题来说,作者要表达对“我的朋友”的思念和爱,赞美她的坚强、乐观、友善,但是却没有直接表达,语言含蓄而令人回味无穷。
例2(全国卷Ⅰ《天嚣》)
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答案:
①小说人物“他”所知有限,这样写很真实;
②故事戛然而止,强化了小说的神秘氛围;
③打破读者的心理预期,留下了更多想象回味的空间。
解析:分析结尾的艺术效果必须充分结合小说的情节内涵和创作意图。送瓜人如何来到这里成为谜,这是情节的出人意料之处,也留给了读者充分的想象空间;成为谜是因为队员们听不懂蒙古族群众的话,但读者所受到的感染更深,本是帮助别人却意外地帮助了自己,试验队和蒙古同胞同心一意,共同战胜困难建设祖国。
例 3(全国1《锄》)
“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这句话,既是理解六安爷的关键,也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8分)
答案:
六安爷层面:
①六安爷用这句话来回应村人的劝阻,由此能感受到他温和而又固执的性格特征;
②百亩园即将不复存在,六安爷的眼睛也快要失明,他要过在百亩园劳作的“瘾”,由此能体会到他内心的隐痛。
小说主旨层面:
①在大地上劳作是一种“瘾”,即劳动者的精神需要;
②随着传统的农业生产、生活方式的结束,耕种的意义只剩下“过瘾”,令人叹惋又发人深思。
解析:六安爷层面上,这句话是六安爷面对村民的反复劝阻时所作的回应,体现了他温和而又固执的性格特征;而“过瘾”也表明六安爷对即将失去的百亩园的不舍和痛心。小说主旨层面上,在土地上劳作成为一种瘾,是农民精神的寄托;而耕种从劳作变为“过瘾”,暗示着对传统农耕文明衰落的深思。
例4(全国卷1《古渡头》)
作品为什么以渡夫的任情高歌为结尾?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①艺术结构上,通过突转产生戏剧性效果,最后以歌声结尾,余韵悠长,耐人寻味;
②情感表现上,以渡夫的无表情代替哭泣,以任情高歌代替诉苦,强化了表现苦难的力度;
③人物形象上,既表现渡夫的洒脱豪放,也反衬他的现实痛苦之深,使渡夫的形象更加丰满;
④思想内容上,从批判社会现实的黑暗到表现渡夫追求自由生活的信念,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解析:小说的结尾宁静且富有诗意,分析艺术效果要考虑到其在结构安排、刻画人物形象和表达主题方面的作用。
例5(《捞月亮的母亲》)
针对文章最后一句话,结合本文和现实对其含义进行探究。答案:
①文中“我”因为爱情的破碎,选择了放逐与放纵。但忽略了自己这样做给亲人。蛋蛋忽略了自己,这样做会给亲人带来什么样的伤害;除了爱情,其实还有很多东西需要珍惜。
②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遭遇失败与挫折,也许有些人会一蹶不振,会选择自暴自弃,如果我们转念想想,其实我们还有很多机会,还有很多人在关心我们,也许我们就会释然。
③因此,任何的打击或失利都不能成为我们放纵的借口,因为这个世界很美好,我们的人生会更精彩.
例6(《会飞的福字》)
2.小说以福字飞机“在阳光下自由飞翔”结尾,这样处理有什么用意?(6分)
答案:
①照应标题,与开头纸飞机飞过墙头相呼应;
②增添画面感,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
③升华主题,以福字飞机自由飞翔象征关爱、感恩之情在邻里间相互传递。
解析:以福字飞机“在阳光下自由飞翔”结尾,照应了标题,并与开头纸飞机飞过墙头相呼应;福字飞机“在阳光下自由飞翔”富有画面感,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福字飞机背面重写的欠条象征邻里之间的关爱、感恩之情,福字飞机自由飞翔象征着这些感情在邻里之间相互传递。
例7《雪猴子》
小说以舞阳母子的梦结尾,这样安排有怎样的好处?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6分)
答案:
①梦中雪落,象征对降雪的渴望。雪能驱走雾霾,引来扑鸽,让人们恢复正常的生活节奏,所以母子俩衷心期盼雪的降临。
②梦中雪落,表明内心获得安宁。单亲生活的阴霾中,母子俩沟通心灵,作画自修,战胜了焦躁不安,获得了内心平静。
③梦中雪落与小说开头“小雪这天无雪”首尾呼应,结构圆合。
④梦中雪落(雪景),营造出宁静祥和的氛围,与前文雾霾笼罩下的暗沉、压抑形成对比,给生活增加了一抹亮色。
解析:
从内容看,梦中雪落,象征对降雪的渴望,表明内心获得安宁;
从结构的角度看,梦中雪落与小说开头“小雪这天无雪”呼应,使文章结构圆合;
从手法的角度看,梦中雪落,营造出宁静祥和的氛围,与前文雾霾笼罩下的暗沉、压抑形成对比,给生活增加了一抹亮色。
例8《配角》
小说最后以父亲卸装换衣、清理现场、坐下打盹的画面作为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①人物形象上:这个画面是父亲拍戏结束后辛苦、疲倦状态的直接呈现,通过父亲的动作、神态描写,强化了父亲作为一个普通小人物,辛勤、努力的配角形象特征。
②情感表达上:结尾处的细节描写中蕴含着“我”对父亲的深厚情感,但情感表达含蓄委婉,隐而不露,意味丰富,引发读者想象。
③思想内容上:进一步深化主题,像父亲这样的普通小人物(“配角”),在社会生活中尽管不扮演主要角色,但他们认真生活,认真工作,也值得赞美。(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小说以父亲拍完戏之后收拾道具、疲倦地打盹为结尾,还特别注意写到了父亲手指间夹着的半截香烟。
首先,这样的结尾很明显是在塑造父亲的形象,虽然是配角,虽然很卑微,但父亲仍在努力地生活,辛勤地工作。这是一个平凡但伟大的父亲。
其次,从作者选取的细节描写上,可以看出“我”对父亲的敬佩之情,虽然没有直接表露,但“我”的情绪还是能传递出来的。
就小说主题而言,从当配角的父亲到千万个普通的父亲,他们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默默付出,为了家庭和子女,他们任劳任怨,小说对“他们”进行了歌颂。
例9《梨花箱》
小说的结尾部分,写了“父亲抱着梨花箱,泪雨滂沱,长跪不起……”,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根据小说内容,请从两个不同的
角度谈谈你的见解。(6分)
答案:
(角度一)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父亲泪雨滂沱,使读者对勤劳、刚强的奶奶有了更深的认识,发现奶奶还有慈爱、善良的性格特
点。
(角度二)使情节更为曲折。上山挖野菜摔残了腿,要吃好吃的东西,把玉米饽饽藏在梨花箱里,饿死在家里,这样的情节本已曲
折生动;父亲在发现真相后泪雨滂沱,长跪不起,使情节再生波澜,引人入胜。
(角度三)使主题更加丰富。为了不连累家人,把玉米饽饽藏在梨花箱里,饿死在家里,体现了奶奶善良的本性,弘扬了善与爱的
主题;父亲泪雨滂沱,长跪不起,表现了对奶奶深沉的孝,反映出现实的残酷性以及小人物在现实面前的无奈。
(角度四)使环境更具典型性。小说中父亲抱着梨花箱痛哭的场景,集中展示了社会下层百姓真实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任选两
个角度,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从情节角度分析,可以从小说的结尾使故事情节再生波澜、引人入胜来组织答案;
从主题角度分析,可以结合奶奶为了不连累家人而饿死所体现出的慈爱与善良来组织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