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4-08
躁郁症(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以情绪极端波动为特征的精神疾病,患者会经历躁狂期(情绪高涨、行为冲动)和抑郁期(情绪低落、失去动力)的反复交替。据统计,全球约有2.4%的人口受其困扰,但公众对这一疾病仍存在诸多误解,导致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陷入误区,甚至延误病情。
本文将逐一解析四大常见误区,帮助患者和家属走出认知盲区,科学应对疾病。
误区表现:
许多患者或家属认为“西药副作用大”,转而大量服用中草药,如柴胡、酸枣仁等,试图通过“调理身体”来缓解症状。
科学解释:
虽然部分中草药确实具有调节情绪的作用(如柴胡可缓解焦虑),但其药效温和,难以针对躁郁症的核心病理机制(如神经递质失衡、脑功能异常)进行精准干预。
- 研究数据:2021年《柳叶刀》研究指出,中草药单独使用对躁郁症的缓解率不足15%,而西药(如锂盐、抗精神病药)的临床有效率可达60%以上。
- 风险警示:过度依赖中草药可能延误最佳治疗时机,甚至因药材质量参差不齐引发肝肾损伤。
正确做法:
- 中西医结合需专业指导:可在医生建议下,将中草药作为辅助治疗,但不可替代西药。
- 优先选择循证医学方案:国际权威指南(如《美国精神病学会诊疗手册》)明确推荐西药为一线治疗手段。
误区表现:
患者或家属因短期内未见明显改善,便自行更换药物,甚至一天内服用多种药物,误以为“尝试越多,效果越好”。
科学解释:
药物起效需要时间(如锂盐通常需2-3周才能稳定情绪),频繁换药会破坏治疗连续性,导致:
1. 药物耐受性增强:身体适应新药的过程可能引发更严重的副作用(如恶心、手抖)。
2. 病情反复加重:研究显示,换药超过3次的患者复发率比坚持原方案者高40%。
正确做法:
- 与医生保持沟通:若服药2-4周无改善,应复诊调整剂量或药物种类,而非自行决定。
- 建立治疗信心:躁郁症需长期管理,约70%的患者需持续用药1-2年才能稳定。
误区表现:
患者在情绪稳定后擅自停药,认为“病好了就不用吃药了”,甚至出现“药一停就复发”的恶性循环。
科学解释:
躁郁症的复发风险与停药直接相关:
- 数据警示:停药后1年内复发率高达50%,而坚持用药者复发率可降至20%以下。
- 生理机制:药物通过调节大脑中的多巴胺、血清素等神经递质,维持情绪稳定。停药后,神经系统的“刹车系统”失效,容易重新陷入极端情绪。
正确做法:
- 逐步减药,医生监督:即使症状缓解,也需在医生指导下缓慢减量,通常需维持治疗2-3年。
- 警惕复发信号:如睡眠减少、话多、过度消费等,及时复诊调整方案。
误区表现:
患者通过网络搜索症状,误将躁郁症当作普通抑郁症或焦虑症,自行购买抗抑郁药或安眠药,导致病情恶化。
科学解释:
- 误诊风险:躁郁症与抑郁症的核心区别在于“躁狂期”,若仅用抗抑郁药(如SSRIs)可能诱发躁狂发作,加重病情。
- 滥用危害:未经指导的药物组合(如抗抑郁药+镇静剂)可能导致肝肾损伤或药物依赖。
正确做法:
- 确诊需专业评估:通过精神科医生的面诊、量表测试(如躁狂评定量表)及必要时的脑部影像检查。
- 拒绝“偏方”和“秘方”:民间流传的“戒断疗法”“食疗治愈”等无科学依据,可能延误治疗。
1. 药物治疗为基础:严格遵医嘱用药,定期复查血药浓度。
2. 心理治疗为辅助:认知行为疗法(CBT)可帮助患者识别情绪触发点,改善应对策略。
3. 生活方式调整:规律作息、适度运动(如瑜伽、散步)可增强治疗效果。
4. 家庭支持与社会理解:家人的耐心陪伴和减少歧视性言论,能显著提升患者康复信心。
躁郁症并非“软弱”或“性格缺陷”,而是一种需要长期管理的疾病。患者与家属应摒弃偏见,拒绝“速效偏方”,与专业医生合作制定个性化方案。记住:正确治疗能显著改善生活质量,而误区可能让病情雪上加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