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3-18
高中议论文作文之所以难写,其中一个关键原因在于学生在写作时缺乏合适的议论素材作为论据。议论文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来支撑观点,而这些实例往往来自于历史、文学、艺术等领域的人物故事。为了帮助同学们写出优秀的议论文,本文将详细整理并扩展一些经典的人物素材,以期为同学们提供丰富的写作资源。
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这位世界著名的作曲家,不仅以其卓越的音乐成就闻名于世,更以其不屈不挠的精神成为无数人的精神支柱。贝多芬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音乐作品至今仍然被广泛演奏和传颂。
1796年,26岁的贝多芬已经创作了最初的三首奏鸣曲,展现了他非凡的音乐才华。然而,命运却在此时向他发起了残酷的挑战。由于治疗不当,贝多芬患上了耳咽管炎,并逐渐演变为慢性中耳炎,听觉越来越衰退。到1802年,他的两耳完全失聪,这对一个对听觉要求极高的作曲家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面对这样的困境,贝多芬没有选择放弃。他曾坚定地说:“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为了克服失聪带来的困难,贝多芬尝试了各种方法。起初,他坐在乐队近旁,通过观察乐器的演奏和演员的歌唱来“听”音。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个办法也渐渐失效了。
于是,他发明了一种特殊的方法:用一根小木杆,一端插在钢琴箱里,另一端咬在牙齿中间,以此感受音符的震动。这种方法虽然简陋,但却帮助他在无声的世界里继续创作出伟大的音乐作品。
贝多芬一生留下了大量不朽的音乐遗产,包括九部交响曲、32首钢琴奏鸣曲、五部钢琴协奏曲、一部小提琴协奏曲以及16部弦乐四重奏等。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他高超的作曲技巧,更体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命运的抗争。贝多芬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即使身处逆境,只要心怀信念,依然可以创造出令人惊叹的伟大成就。
陶渊明是中国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的著名诗人、辞赋家,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田园诗人之一。他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农村度过,过着简朴的田园生活。尽管如此,陶渊明的生活并不轻松,他和家人经常面临饥饿和寒冷的困扰。
陶渊明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官宦家庭,年轻时曾有过短暂的仕途经历,但最终选择了归隐田园。公元420年,东晋王朝被刘裕推翻,刘裕建立了宋朝。刘裕非常钦佩陶渊明的才学,多次派人邀请他出来做官,甚至亲自登门拜访,希望他能为新政权效力。然而,陶渊明始终坚守自己的原则,婉言谢绝了所有邀请。
陶渊明晚年体弱多病,经常卧床不起。尽管如此,他依然保持着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临终前,他决定不再服用药物,并嘱咐家人不要为他建造坟墓或栽种树木,只愿回归自然。这种淡泊名利、回归自然的态度,成为了后人敬仰的典范。
陶渊明的作品如《归园田居》《饮酒》等,不仅描绘了田园生活的美好,更表达了他对自由和宁静的追求。他的诗歌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深远,充满了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陶渊明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安贫乐道”的真谛,成为中国文人追求的理想境界。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被誉为“民族魂”。他的一生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鲁迅不仅是一位杰出的作家,更是一位勇敢的思想战士,他用笔墨揭露社会的黑暗面,呼唤民众觉醒。
鲁迅出生在一个破落的封建家庭,早年接受过严格的传统文化教育。后来,他赴日本留学,接触到了西方的思想文化,这对他的人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回国后,鲁迅积极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发表了大量具有影响力的文学作品和杂文。
鲁迅的作品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孔乙己》等,深刻揭示了旧中国的种种弊病和社会问题。他以犀利的笔触剖析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抑,呼吁人们摆脱传统的束缚,追求自由和平等。鲁迅的文字不仅是对时代的记录,更是对未来的呼唤。
除了文学创作,鲁迅还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创办刊物、组织进步团体,为中国革命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一生都在为实现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而奋斗,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没有停止思考和写作。鲁迅的言行举止都充满了知识分子的担当和责任感,他用自己的生命书写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篇章。
项羽是秦末汉初时期的著名军事领袖,也是楚汉相争中的主要人物之一。公元前202年,项羽在乌江边自刎,结束了他短暂而辉煌的一生。这一事件不仅标志着楚汉战争的结束,更成为后世文人墨客吟咏不尽的话题。
项羽出身于楚国贵族家庭,从小受到良好的军事训练,具备出色的军事才能。他率领楚军在巨鹿之战中大败秦军,一举成名。此后,项羽凭借着强大的军事实力和卓越的领导才能,迅速崛起,成为反秦起义军的领袖。
然而,项羽的性格中也有明显的弱点。他刚愎自用,不善于听取他人意见,导致在关键时刻做出错误决策。尤其是在鸿门宴上,项羽错失了除掉刘邦的机会,为日后的失败埋下了隐患。最终,在垓下之战中,项羽被刘邦击败,走投无路之下选择了自刎。
项羽的悲剧不仅仅在于他的战败,更在于他内心的孤独和无奈。作为一个英雄,他有着强烈的自尊心和荣誉感,无法忍受失败的耻辱。因此,他宁愿选择死亡也不愿苟且偷生。项羽的悲壮形象深深打动了后人,成为千古传颂的英雄典范。
苏轼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政治家。他的一生充满坎坷,但他始终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成为后世文人学习的榜样。
苏轼早年就胸怀大志,立志辅佐君王治理国家。他参与了王安石变法,但由于政见不同,逐渐与变法派产生了矛盾。随后,苏轼被贬谪到黄州等地,经历了人生的重大挫折。然而,正是这段流放的经历,使他更加深刻地领悟了人生的真谛。
在黄州期间,苏轼创作了大量的诗词作品,其中不乏流传千古的名篇佳作。他以豁达的心境面对困境,用文字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向往。苏轼的诗词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更蕴含着深邃的人生哲理。例如,《赤壁赋》中写道:“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表达了他对宇宙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苏轼不仅在文学上有卓越成就,还在书法、绘画等方面表现出色。他的书法风格独特,被称为“苏体”,深受后人喜爱。此外,苏轼还擅长烹饪,发明了许多美食,如东坡肉等,至今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苏轼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用自己的智慧和才华书写了一段精彩的人生。他的豁达乐观、随遇而安的态度,成为后世文人追求的理想境界。
万户是中国古代一位鲜为人知的科学家,他被誉为中国最早的航天探索者之一。传说中,万户为了实现飞天的梦想,曾试图借助火箭和风筝的力量升空。尽管最终未能成功,但他的勇气和创新精神却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根据史料记载,万户生活在明朝初期。当时,中国的火药技术已经相当发达,火箭作为一种武器已经被广泛应用。万户受到启发,萌生了利用火箭进行飞行的想法。他设计了一张椅子,两边各绑上两只大风筝,并在椅子下方安装了47支火箭。然后,他坐在椅子上,命人点燃火箭,希望能够借此飞向天空。
不幸的是,这次实验以失败告终。火箭爆炸,万户也因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然而,他的行为却激发了后人对航天事业的探索热情。几百年后,当人类终于实现了太空飞行时,人们不禁想起了这位勇敢的先驱者。
万户的故事告诉我们,科学的进步离不开大胆的设想和勇敢的实践。即使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就能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贡献。万户的牺牲精神和创新意识,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学习。
以上这些人物不仅是各自领域的杰出代表,更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象征。他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以不同的方式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伟大和崇高。通过学习他们的事迹,我们可以汲取更多的力量和智慧,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