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教网
家庭教育篇3(成功案例)
家教首页>南宁家教 >教学资源

家庭教育篇3(成功案例)

更新时间:2025-01-31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在对孩子的细心观察中,发现了一个普遍的现象:音乐是儿童生来就喜欢的。从小孩出生不久开始,他们就能“欣赏”音乐。当母亲轻声哼唱催眠曲时,婴儿会恬静地入睡;再大一些,孩子们更喜欢听各种优美的声音。听到节奏欢快的音乐,他们会手舞足蹈;在吵闹中,听到抒情的乐曲,他们也会渐渐安静下来。

两三岁时,孩子们已经能够用手脚随着音乐做出节奏动作。等到进入幼儿园,他们的音乐需求范围变得更广,无论是听到别人唱歌,看到他人奏乐,甚至是黄鸟儿在枝头吱喳吱喳地鸣叫,微风把树叶吹得哗啦哗啦地响,他们都会留意倾听。这些自然界的乐音和人类的歌声,都会吸引他们。

他们常常不由自主地模仿,不时地叫着、唱着,哼着不成调的曲子。到了小学,孩子们更懂得如何利用他们天赋的歌喉和节奏感,积极参与各种音乐活动。无论是在游戏中、走路时,还是在休息时,他们都本能地爱唱着歌,表现出音乐的律动。

陈鹤琴先生因此得出一个重要结论:喜欢音乐是儿童的天性,是他们的本能,音乐在儿童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基于这一认识,他有意识地用音乐来丰富孩子们的生活。其中,最让孩子们感到其乐无比的是晚饭后的家庭音乐会。

陈鹤琴一家居住在上海的一所寓所中,每天晚饭后的一段时间,往往是全家最热闹、最快乐的时光。这时,七个孩子和爸爸妈妈聚在一间屋子里。妈妈和大女儿秀霞弹琴,大家一起唱歌。他们唱中国歌曲,也唱外国民歌。一首接一首,歌声琴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和谐欢快的气氛。有时,孩子们会要求爸爸表演。

陈鹤琴先生便会弹起那把从美国带回来的曼陀铃,唱起他在英国曾与黑人朋友一起弹唱过的民歌。孩子们有的托腮静听,有的轻轻哼唱。尽管陈鹤琴先生的嗓子并不算太好,但他充满激情,唱得非常投入,极具感染力。

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家庭中有了歌声,就像有了生气一样。试想一个家庭,吃完晚饭后,父母子女团聚一室,同唱同歌,这是何等有趣的事情!一日之间,有了这种团聚,不仅在精神上带来无尽的快乐,感情上也能更加融洽。因此,家庭中不可没有乐歌。”

的确,音乐不仅能带给孩子愉悦的心情,还能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在陈鹤琴的家庭中,音乐不仅仅是娱乐,更是一种情感的纽带,连接着每一个家庭成员的心。通过共同的音乐活动,孩子们学会了合作与分享,增强了家庭的凝聚力。

今天,许多家长都非常重视对孩子进行音乐教育,认识到音乐在陶冶情操、开启智力、促进孩子全面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仍有一些家长采取了不当的方法,压抑或限制孩子对音乐的欲望和需要,甚至不顾幼儿的身心特点,揠苗助长,最终扼杀了孩子的兴趣。

这样的做法不仅违背了教育的本质,还可能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陈鹤琴先生的儿童音乐教育思想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他强调,音乐教育应该是自然的、轻松的,应该顺应儿童的天性,而不是强迫他们去学习。家长应该为孩子创造一个充满音乐的环境,让他们在自由的氛围中感受音乐的魅力,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例如,家长可以定期组织家庭音乐会,邀请孩子参与演奏和演唱。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够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还能让孩子在实践中提高音乐技能。此外,家长还可以带孩子参观音乐会、观看音乐剧,或者一起制作简单的乐器,如小鼓、口琴等,让孩子在动手操作中体验音乐的乐趣。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也可以利用各种机会引导孩子接触音乐。比如,开车出行时播放一些适合孩子的音乐,睡前给孩子讲一些与音乐有关的故事,或者在孩子玩耍时播放轻柔的背景音乐。这些看似简单的小事,却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

音乐是儿童生活的一部分,是他们天性的体现。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兴趣,为他们提供一个充满音乐的环境,让音乐成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良师益友。愿陈鹤琴先生的儿童音乐教育思想能够带给我们更多的思考和启发,愿更多的家庭能够顺应和发展儿童的天性,让音乐伴随孩子健康成长,为他们的未来铺就一条充满快乐和希望的道路。

最新文章
  1. 历史故事:吕夷简和范仲淹是什么关系?
  2. 怎样才能学好物理
  3. 八下生物同步练习之单元测试题(综合填空题)详解与拓展
  4. 提醒家长需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
  5. 五种育儿新观念大推荐
  6. 时间是成功的秘笈
  7. 探讨“what”与“how”的区别及其在语言中的多重含义
  8. 父母寄语:温暖与励志的永恒主题
  9. 5月时政新闻大事件10条 最新热点新闻盘点
  10. 飞花令:上百句含“春”的经典诗词,赶紧为孩子收藏起来!
最新教员
搜索教员
搜索

数学 语文 英语 物理 历史 钢琴 广西大学 广西医科大学 广西民族大学 广西中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