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教网-南宁家教
当前城市:南宁 [切换其它城市] 
nn.eduease.com 家教热线请家教热线:400-6789-353 010-64436939

易教网微信版微信版 APP下载
易教播报

欢迎您光临易教网,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易教网南宁家教的大力支持和关注!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更优质便捷的服务,打造南宁地区请家教,做家教,找家教的专业平台,敬请致电:400-6789-353

当前位置:家教网首页 > 南宁家教网 > 家长加油站 > 安顺这个村“盛产”大学生

安顺这个村“盛产”大学生

【来源:易教网 更新时间:2017-08-20

即将赶赴中北大学报到的新生田其森仍然像过去一样辅导村里的小朋友做功课。

8月15日,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三铺村,28家企业、大量村民聚集村委会,为该村青少年教育发展基金捐款。当天,捐款总额达12万余元。这些钱部分将用于资助今年村内考上大学的学生,其余将用到村内的教育发展上。

今年高考,三铺村共有36人参考,其中32人被录取。而在其他相邻的一些村庄,被录取的人数还不到10人。

当一些村庄还在为村子中走出第一个大学生而努力时,这个村庄的录取数据已逐年上升。它何以这么牛?

36人高考32人被录取

三铺村是一个屯堡人聚居地,这是一个有着600年历史的古老村庄。它地处黔中古驿道上,是安顺通往贵阳的重要驿站。

三铺村村委会副支书潘祖新介绍,三铺村田地较少,人均不足一亩,自古以来,这里的人大多崇尚经商。

2014年,王家院、白泥、杨家关、三铺村四个自然村合并成一个村庄,统称为三铺村。如今,三铺村现有1546户,5333人。历年来,原三铺村和白泥村是“盛产”大学生的主要村寨。

今年的高考中,三铺村总共有36人参加考试,其中就有32人被大学录取。32名被录取的学生中,有28名被本科学校录取,在这些学校中,不乏北京航空大学、宁波大学、贵州大学等知名高校。

放眼整个大西桥镇,或与安顺其他村庄相比,如此高的录取比例极为罕见。

“确实比较罕见。”三铺小学校长王平说,在相邻的一些村内,一年只能考上一两个大学生,一些村庄甚至一年都考不上一个大学生,而三铺却能取得如此好的成绩。王平说,去年,三铺也是30余人参加高考,其中16名学生被大学录取。如今,三铺大约走出了200名大学生,他们已分布在全国各地。

“这是光宗耀祖的事”

解放前,三铺村总共走出了3名大学生。这是令三铺人颇为骄傲的事。

田其中今年70岁,他是三铺村一名老先生。他说,当年,3名大学生毕业后,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了成绩。不过,3名大学生仅影响到了家族中人。解放后,整个三铺村,一年都很难出一个大学生。

田其中分析,三铺人历来重视经商,一个小摊都可养活自己。他们认为,只要经营好自己的生意,后代便可继承,也能养活自己,甚至活得很好,没有必要读书。

在恢复高考后,这样的观念一直存在于三铺人的思想里。不过,从10年前开始,观念开始逐渐出现了改变。

田其中说,当时,村内不乏上百万的富翁,他们在后来的发展中,从富变穷,村民们将他们衰败的原因归结为没有文化。“这些事让村民觉得孩子读书的重要性。”

村民们出现观念转变的原因很多,尤其是一名大学生可以给家庭在村内带来极大荣誉。田其中说,在10多年前,由于村内极少有学生考上大学,因此,每当有人考上之后,都会是村内的一件盛事。而当学生离乡求学时,整个村则是敲锣打鼓来欢送。

“这是光宗耀祖的事。”他说,如今,三铺村都保持着一个传统,在祭祀祖先时,有大学生的家庭必须要买一只大公鸡来祭祀祖先。“每个家庭都非常乐意买。”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一些村内大学生的成功故事,也不断激励着这些淳朴的村民。

一些大学生在成功后,回到家乡做公益,帮助贫困人群。在村民看来,这不仅让家族长脸,也意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

一些学生也受到了影响。今年18岁的潘西刚刚考上大学。他说,家族内的亲戚都考上了大学,感觉自己如果不上大学,就和他们不是同一类人,所以他要发奋读书。

举全家之力供孩子读书

田翔今年30岁,2005年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毕业后成为“北漂”,后又回到贵州开公司。今年,他上任三铺村村主任,公司则交给妻子打理。他说,在竞选村主任前,不少村民找到他,希望他能参选主任。而村民之所以要他参选,是因为觉得他有文化。“村民们认为,一个有文化的人能够搞好家乡。”

与记者一同行走在村里,田翔告诉了记者一个现象。他说,只要见到破败的房屋,这些屋内基本都出过大学生,这些家庭几乎是举全家之力供孩子读书。

村民潘中平今年48岁,他有两个孩子,大女儿在贵州医科大学读大四,小儿子在武汉大学读大三。他现在是“因学致贫”的精准扶贫对象。记者与他聊天时发现,与其他贫困户不一样,他的眼中时刻都充满了希望。

“两个孩子,10多年,至少花了40万,这些钱完全可以用来修栋别墅。”他说,现在做烤酒生意,一个月只有几千块钱,其中大部分的钱都用在了孩子的生活费和学费上。

两个孩子很小的时候,潘中平就发誓要给他们最好的教育。“城里人有什么教育,我的孩子也有。”他说,城市里的孩子从小就在外补课,他的孩子也没落下,即使去借钱,他也要给孩子补课。

谈及为何要举全家之力供孩子读书,潘中平表示,自己当年就是因为没读书,而吃到了苦头。“我的人生无法改变了,但至少要给孩子们提供一个平台。”

潘祖新告诉记者,在村里,村民们十分重视教育,大多孩子实际上都是到城里上初中,而一般情况下则是父亲在家里赚钱养家,母亲则租房陪读。

田小雪今年刚刚考上大学。她的父亲是一名泥水工,每个月工资3000元左右。她的母亲则在安顺城里租房,每天陪她读书,一个月的房租和生活费就占据了一大半,整整持续了6年。“父亲工作,母亲陪读的太多了。”村内老先生田其中说。

一个村的期盼

潘祖新记得,10年前,三铺村内到处刷着“再穷不能穷教育”、“知识改变命运”等标语,但现在,由于村庄的改造,这些标语大多不见了,但这些标语却已深入到村民心中。

三铺小学校长王平对村民之于教育的支持深有体会。他说,去年,学校要修建教学楼,涉及到征地,其中一名村民听说后,立即拿出了自己的地,支持修建。后来又涉及到修厕所,还是占据了这名村民的地,该村民仍是二话没说,拿出了地。“只要是关于教育的事,村民都很支持。”王平说。

如今,在三铺村,教育和产业被当成了两件头等大事。村主任田翔讲述了发展教育的目的。他说,读书能够改变命运,有了知识后,一个家庭才能改变,一个村的面貌才能改变。“我们很希望村内出人才,也希望这些人才走出去,他们在成功后,也会反哺家乡。”

现在,田翔建了一个微信群。他将村内的大学生和一些高中生都拉到了群内,大家经常在群内交流,目的就是希望以榜样的力量来鼓励孩子们。

8月15日,村内的青少年发展基金也成立了。该基金总共募集了12万余元,除了一些企业捐款外,有大量村民也参与了捐款。“一些老人捐出10块、20块,很令人感动,这是他们积攒下来的。”潘祖新说

搜索教员